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近年来,我市转型振兴步伐坚实,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抚顺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奋力绘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发布会现场。记者 刘茜 摄
8月29日,市委宣传部举行“抚顺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营商局负责同志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抚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积极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大部署、重要举措和积极成果答记者问。
营商环境创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28日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的“六项重点工作”中,第一项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来抓,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截至6月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达16万户,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社会氛围不断形成。
我市坚持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2017年以来,先后8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事项。今年向县区开发区赋予了一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向高新区下放市本级职权17项,赋予高新区行使县区级职权49项。重塑机制、再造流程、精简环节,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内,一般不动产登记时限缩短为即时办结、证书立等可取。
数字赋能、倒逼政务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我市搭建bt365博彩手机版_365bet体育盘口_Bet体育365app下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bt365博彩手机版_365bet体育盘口_Bet体育365app下载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达到100%。“12345”一个号码管服务,年均受理企业、群众诉求20余万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97%以上。
项目建设高位推动
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后劲所在。十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经济发展,项目为王”理念,建立了市领导包保项目建设工作+县区项目建设主体推进+市直部门主体服务+项目管家服务的“四位一体”项目建设工作责任体系,制定了问题清单、标准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推进项目建设、项目谋划储备、要素保障能力等工作举措,不断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如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高潮迭起。总投资198亿元的沈白高铁(抚顺段)项目正按照计划加紧施工进度;总投资109亿元的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一期项目,第一台机组将于2023年投产运营;总投资75亿元的二期项目年内预计完成项目预可研编制工作;总投资15.9亿元的抚顺新钢铁转炉节能环保升级改造项目主体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6.6亿元的抚特钢均质高强度大规格高温合金及超高强度锻材工程化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厂房和安装设备;总投资22亿元的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于2021年开工建设;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持续推进纳入省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年度工作要点的8个项目建设实施。
截至目前,全市共推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352个,总投资1370.5亿元。我市聚焦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谋划储备高质量项目,目前谋划“十四五”期间储备项目2213个,总投资达5318亿元。
工业经济企稳向好
工业振兴是抚顺振兴的支撑和保障。我市聚焦稳定工业增长、加快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今年,我市制定印发了《bt365博彩手机版_365bet体育盘口_Bet体育365app下载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了98项重点工作任务。围绕“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等专项,结合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等支持领域,持续服务企业包装策划项目,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自2021年以来,累计获得上级资金支持预计超1亿元,激发了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协同发力,持续深入企业传递惠企纾困政策,解读国家和省政府减税降费、稳岗保就业、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一系列惠企政策措施。头部企业与顺城区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企业协作配套对接会,顺城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赴抚顺石化、“两钢”、抚铝进行现场对接,通过“政府搭台、协会搭桥、企业唱戏”,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强链、补链、固链。
科技创新迸发活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加强科技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出台科技助企纾困政策,对认定并符合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瞪羚企业和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给予资金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等方式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等进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
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雏鹰、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截至目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21 家,省级雏鹰企业39家、瞪羚企业16家,全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结构已经形成。全市共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不断发展壮大。科技资金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企业累计获得市本级科技资金2240万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资金6564万元,企业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年铸辉煌,未来更可期。我市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稳定工业增长、加快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