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是就业政策和工作举措落实的重要载体,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为集中宣传和展示县区就业工作图景,“抚顺就业”微信公众号即日起推出【县区就业手账】专栏,通过手账的形式记录就业工作点滴、定格暖心服务瞬间。各县区在扩大和稳定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有着怎样的优势和特色?在为劳动者提供多样化、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和探索?今天先来看看我市三个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的就业服务工作吧!
朝阳社区
“一网一圈一云一机制”
开启智慧就业“朝阳模式”
织密就业服务“网格”。推行就业服务指导员、就业服务专员和重点企业联络员“三员”联动,按网格对就业服务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信息汇总、信息传输和信息贮存,实现“社区有网、网中有格、人尽其责”的网格管理模式
。
构建“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实行工作日延时服务和双休日、节假日错时预约服务,为群众提供路径最短最优的就业服务。依托大、中、小型商户,建立“家门口”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站,在服务对象、服务网点之间构筑起以两公里为半径的就业服务圈,实现就业“一站式”服务。
求职招聘“云”上办。将就业服务搬到线上,用心打造“智慧就业”云平台,通过扫码登录“朝阳民意通”小程序,点开“就业朝阳”求职招聘云平台,清晰可见“我的简历”“岗位推荐”“信息查询”“云面试”“云签约”等板块,求职者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完成求职全过程。
健全完善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失业人员联络员”制度、“失业人员访谈”制度、“初登记者必访”制度和“社区职业介绍”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社区职介会”,掌握共建单位空岗情况,第一时间推荐上岗,实现供求精准对接。
高山社区
创新“六个一”服务举措
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内设120平方米就业服务大厅、80平方米普惠制培训基地及可容纳110人的多功能培训厅,分设6个服务窗口,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就业服务,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零距离接待、零障碍流程。
建立一张就业服务网络。社区划分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配备手机及与“社区服务平台”互联的APP。网格员采集信息后,上传至“社区服务平台”和“辽宁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由平台对接需求,解决难题,形成了社区、企业、网格“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
形成一套就业帮扶机制。精准帮扶失地农民就业,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跟踪走访,动态管理;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力度,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的“三送”活动,主动将服务前置,助力其“毕业即就业”;针对辖区大龄失业人员,与辖区蔬菜批发企业中顺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空岗报告制”,先后输送土豆分拣、大葱捆扎工人等300余人。
打造一座就业培训“工厂”。针对辖区失地农民年龄大、学历低等情况,建立“无围墙工厂”,对接需求企业,长期培训制作手饰盒和编织各类针织品,居民学成后将原材料带回家中制作,企业定期上门收成品,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就业。
组建一支创业典型队伍。加大创业示范引领,组成创业典型宣讲队,为有需求的人员面对面授课,组织人员到创业基地参观学习,以自身经历和创业经验,鼓励和带动失业人员重拾信心、自主创业。
办好“一堂”就业培训课程。依托网格员对有培训意愿的居民进行登记摸排,结合广大居民的培训需求,每季度开展一堂主题培训课程,先后开办了手工制作、美甲等多项创业技能培训课程。
北厚社区
打造“就业商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线上开启“商城”模式。以微信群为主渠道,搭建“全天候”就业服务平台,居民可随时“下单”咨询就业相关政策和所需办理材料,就业人员实时“接单”,及时予以解答,避免了因时间冲突或对所办事项不了解准备材料不全造成的多跑腿现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省时又省心。
创设“无围墙工厂”。针对因照顾老人、孩子等原因无法外出就业的女性,先后成立了缝制纽扣、手工编织等5个无围墙工厂,并聘请有经验的师傅手把手传授技能,时间灵活,不出门不出户即可实现就业。
组建“创业市场”。为辖区内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等提供经营摊位,在帮助流动摆摊的就业困难员人改善经营环境的同时,更使其坚定了创业信心、稳定了收入来源,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认可。
供稿单位:望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顺城区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